欸,下週浪如何🤔?
MetCard 衝浪預報小筆記帶你一步一步學習如何看懂浪況預報。 看懂預報很重要,它能讓你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好浪,省下許多不必要的時間 讓你的練習更有效率、進步更快,也更安全。 從今以後,看懂預報不求人!

系列文的第一篇我們先帶大家了解浪高與浪波週期的關聯性。

台灣較常使用的預報平台
@magicseaweed 

@windguru.cz 

– @windy.app

浪高 (Wave Height / Surf Height)

「浪高」是實際衝浪時浪的平均高度,它直接反映出當天浪有多大。浪高通常用英尺 ft 或公尺 m 來表示。浪高透過其他因素計算出來,這些因素我們會一一介紹。無論是用何種平台看預報,最終希望的就是得到準確的浪高。要注意的是,有些平台(例如 windy app)提供的是「湧高 swell height」而不是浪高喔!

湧高 (Swell Height)

不要跟「浪高」搞混了,這不是你衝的浪高!
能量在到達海岸變成浪前,是以一波一波「湧」的方式長距離傳遞。「湧高」指的是能量在外海傳遞時,還沒變成浪前的海波高度。

浪波週期 (Swell Period)

每波「湧」在遠洋傳遞時的間距,以秒 (s) 計算。
通常會跟湧高 (Swell Height) 一起計算成最終可衝浪的浪高 (Wave Height)。 這是常常被忽略的一個重要數據。秒數越高,往往代表著能量越強。

湧高≠浪高,要注意的是,湧高小時,浪高不一定小。

如果湧高只有1公尺,但浪波週期有16秒,很可能實際的浪高會達到1.6公尺喔!

除了湧高和週期以外,還有風、浪向、潮汐等影響浪的因素 我們將在下回做介紹。
敬請關注!

最後修改日期: 03/23/2022